4/26/2013

SOMO UNO




一首歡快的崇拜進場詩歌SOMO UNO,為崇拜奠定了基調。然而瞭解憂鬱的阿根庭近代歷史,讓我們更覺得以歡樂抵抗黑暗的意義。西班牙原文如下,翻譯就是再創作,我按著韻律,儘量配合原詩。唱唱看,覺得怎樣?

Somo uno en Cristo somos uno, somos uno, uno solo.
Somo uno en Cristo somos uno, somos uno, uno solo.
Un solo Dios, un solo Senor, una sola fe, un sola amor,
un solo bautismo,un solo Espiritu, un solo pueblo,  pueblo de Dios

所有人們來靠近我主耶穌,心意相通,同心合意
所有人們來靠近我主耶穌,心意相通,同心合意
我們隆重,敬拜上帝,一主一信,我們相愛。
我們藉洗禮,成了一家人,仁愛的聖靈,聯絡我們。

4/23/2013

山林

 


Silence my soul, these trees are prayers.
I asked the tree, "tell me about god";
then it blossomed.
 
心靈安寧,森林禱祈。
我問山林,導我看見神。
花容盛放
 
詩句從印度詩人泰戈爾而出,有人認為太過泛神論了。我覺得不必過度解讀,反而讓文字留有餘地,讓人從中細細體味創造之美。我儘量仿傚原文的音節,用中文再創作了詩句。菲律賓基督教作曲家Francisco Feliciano作曲。在崇拜中反覆吟唱,會眾能體會上主在大會中的臨在。
 

4/22/2013

心靈的成長



基督徒靈性成長的定義:
1、在聖三上帝互寓共融(Perichoresis)中的靜觀生活及愛的使命。
2、受基督耶穌的聖善之靈導引,活出的美德生命。

認識心靈歷史的錀詞:
1、恩典、亞伯拉罕之約、
2、摩西與律法之智慧、
3、道成人身 (Incarnation of the Cosmic Logos)
4、復和與稱義 (Reconciliation & Justification by Faith)
5、成神之旅 (A Journey of Thosis)

教會的傳統
1.愛
2.智慧
3.進入未名之雲

基礎與原則:
1、恩典與潔淨
2、平心與事奉

默想基督:
1、分辨道成人身的臨在
2、意識查驗與心性操練

操練
1、路1:26-38
2、經文導引
3、想象力的操練 (內外五官之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內心的凈化)
4、對禱:
  • 在聖三的臨在中,我想說甚麼?
  • 對基督--內在的教師,我說甚麼?
  • 在聖徒相通的團契中,我想說甚麼?
  • 依據內心的感動,祈求進深跟隨、效法基督。
  • 以主禱文作結束
5、集體的分辨





4/21/2013

靜觀於聖三的共融生命中

柔道館,Eishin Campus, designed by Christopher Alexander

An Excerpt from Passion for Pilgrimage: Notes for the Journey Home, Meditations on the Easter Mystery by Alan Jones

Alan Jones hits the mark with this three-part meditation on the passion, the pilgrimage, and the longing for home. Here is an excerpt on the spiritual practice of hospitality.
"Hospitality is a sign of the Resurrection, a sign of new life, a sign of the reordering of the universe around one great table. We know from experience that, when patterns of hospitality break down, human beings suffer terrible cruelties. Is it possible for us to imagine a community where everyone is welcome and where there is enough? If hospitality is a sign of Resurrection, its denial is the harbinger of death. There is perverse joy we sometimes experience in excluding others from our particular table. Our longing for acceptance and approval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desire to exclude others. To be part of an 'in' group requires that there be a large number (the larger the better) of outsiders. There is something very satisfying about exclusiveness.
"The indiscriminate welcoming of all people to the Supper of the Lamb is very threatening. The notion that everybody is welcome radically reorders our world. The question we posed earlier remains. Do we fear resurrection more than crucifixion? We choose death when we refuse to come to the banquet out of snobbery or fear. The Resurrection calls us all to life, to the possibility of new personal attachments and to new communal responsibilities. No wonder we resist it. The Love of God is indiscriminate and out of control. No wonder many of us try to organize another banquet somewhere else. There are many such banquets — focused on religion, ideology, or prejudice. Not everyone is invited to these parties. The guest list is carefully vetted, and there is a clear line drawn between those who are 'in' and those who are 'out.' 
糅合Alan Jones的建議,我認為在聖三共融的靜觀生活中有下列要點,當然,這僅僅是靜觀生活中的部分而已:
  1. 氣息祈禱
  2. 臨在於音籟之豐盛與安靜
  3. 內視身體,臟腑對話
  4. 坐忘與觀靜
  5. 凝視聖像 (相關)
  6. 聆聽與神思於上主
  7. 禁食與聖餐
  8. 默想七罪,查驗意識
  9. 代禱與感恩
  10. 歸心祈禱及耶穌禱文
  11. 按手醫治
  12. 記憶療癒,意識查驗
  13. 直視自我,釋放情緒
  14. 靜思死亡
  15. 靈修筆記
  16. 讀經靈閱
  17. 明陣及登山默想
  18. 金錢奉献
  19. 人生聖禮:(主日崇拜、社會使命、朝聖之旅)





4/18/2013

Boston, 我們為你守望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追麼?是饑餓麼?是走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

Boston, 我們為你守望!
Jeffrey Bauman,我們為你加油!
恐怖份子!你們是人民公敵!

我們的生活世界活在暴力與恐怖主義的殺戮之中。然而耶穌基督仁愛的靈,與我們一道抵抗暴力的魔鬼與撒旦:「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 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

在殺機處處的世界,我們更需要真理,公義,和平,信德,救恩,聖靈的寶劍--上主的聖道,並以不止息的祈禱與警醒,守護我們生活的世界及人性的尊嚴。


4/14/2013

基督的身體,天上的靈糧


1.          教會的誕生始於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

2.          或者教會的誕生始於聖靈降臨節

3.          無論是前者或後者,教會的誕生都是在復活期的五十天內發生。

4.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歷史中傳承與見證上帝的救贖與榮美。

5.          基督徒就是以耶穌基督為首,歸入耶穌基督身體的上帝的子民。

6.          普世之民與耶穌基督的身體連結透過兩個聖體發生

l   洗/浸禮:奉聖父、聖子和聖子的名,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及同復活。

l   聖餐禮:主為門徒設立宴席:身體為天上的靈糧,寶血為救恩的保障。

7.          所以,凡是奉主的名,經洗禮進入耶穌基督身體的肢體,無論年齡、民族與文化有甚麼差異,都能夠領受基督的宴席。

8.          有神學家認為聖餐是為所有人所設立,其依據的理由是耶穌出來傳道的人,與所有的人坐席,無論這人是稅吏或是罪人。引申之下,無論人擁有任何宗教背景(佛教徒、道教徒,穆斯林等等),或是沒有信仰背景者,都可以領受主餐。

9.          持反對者認為,凡沒有加入基督身者的非信徒,領受主餐,是在吃自己的罪。( γὰρ ἐσθίων καὶ πίνων κρίμα ἑαυτῷ ἐσθίει καὶ πίνει μὴδιακρίνων τὸ σῶμα. For whoever eats and drinks without recognizing the body, eats and drinks judgment on himself. I Cor. 11:29)

10.     這段經文的語境是警誡教內肢體,當在彼此和好中享用天上的靈糧與救贖,否則就是自招上帝的審判。故此並不直接適用於反對前者神學的錯誤立場。

11. 我認為錯誤的根源在於兩點:
  •   混淆了教會論與恩典論的分際。也就是將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混淆。
  •    在此神學分際的混亂中,錯將耶穌恩慈的事奉,與他聖潔的位格相混淆。因此將耶穌與罪人坐席,論證為聖餐為所有人設立等等。
12. 教會的確是蒙召,進入罪惡世界,見證那永在的恩典國度。然而唯有上帝在基督裏的子民,加入基督的身體,才有份於基督的靈糧與寶血。
13. 教會當竭力效法主耶穌基督,不抱殘守缺,逃避世界。反而要成為施恩管道。與世界分享上帝的愛。但是,也不能夠揮霍主餐,使人失去應有的敬畏與慎重。

4/10/2013

美的祈禱:我的心靈,尊主為大

El Greco

39 那時候,馬利亞起身急忙往山地裡去,來到猶大的一座城, 40 進了撒迦利亞的家,問伊利莎白安。 41 伊利莎白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裡跳動,伊利莎白且被聖靈充滿, 42 高聲喊著說:「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 43 我主的母到我這裡來,這是從哪裡得的呢? 44 因為你問安的聲音一入我耳,我腹裡的胎就歡喜跳動。 45 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為主對她所說的話都要應驗。」

尊主頌

46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 47 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48 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49 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 50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51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 52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53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54 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55 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56 馬利亞和伊利莎白同住約有三個月,就回家去了。

一、靜觀氣息:虚心定靜、放鬆肩膀,立身中正,天人和應。

二、默想經文:

三、默想畫作:黑暗中對話,注意絲絲光亮在相遇中效果。

四、歸心祈禱:我的心靈,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尊主為大,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4/08/2013

美的祈禱:加列列天使與聖子上帝之母

By. Alexander Ivanov 
26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 27 到一個童女那裡,是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 28 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29 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這樣問安是什麼意思。 30 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 31 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 32 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 33 他要做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34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 35 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36 況且你的親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 37 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 38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路1:26-38)


數息:虚靈定靜,放鬆身軀,立身中立,天人和應。

默想讀經

凝神觀像

歸心祈禱:榮光聖靈,降臨於我。孕育聖言,在我生命!



4/07/2013

慶祝復活五十天


許多人以為復活節只是一日的節慶,對基督信仰而言,復活--昇天--聖靈降臨構成了教會年歷中的復活期,共為期五十天(五旬的意思)。所以經歷了四十天(四旬)的逾苦,教會進入五十天的慶典,慶祝耶穌彌賽亞的復活,慶賀他的昇天,歡慶聖靈降臨,內住於世界。有人建議,在五旬期內我們要作十件與復活的喜慶有關的事。參考了不同人的作法,今年我在復活期內的十項日常的慶典如下:
 
1.快樂專注地洗碗
2.以哈利路亞的心情清洗廁所,清潔家居。
3.多抽時間陪伴年邁的母親作運動
4.與富攻擊性的人開會的時候,靜思數息,平靜心火。
5.堅持步行,增加多巴胺,抵抗日常壓力
6.用心寫十篇文章
7.約很久不見的朋友喝下午茶
8.與大兒子同行,渡過DSE考試季節
9.五十天內讀一本好書
10.在聖靈降靈節為中國教會祈禱

在復活主日的第二週, 耶穌向他的門徒們三次問安,這三次的問題將人類的世界與復活的主連接了起來,其影響延伸到今天。(見經文)

第一次的問安,房門上鎖,門徒恐懼,耶穌顯現,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
第二次的問安,顯露傷痕,門徒喜悅,耶穌說,「願你們平安!」(約20:21)
第三次的問安,多馬多疑,不信復活,耶穌再現,說:「願你們平安!」(約20:26)

平安二字是復活的耶穌帶給世界最深的祝福。生命有平安,就生出喜樂,喜樂的心仍是良藥 (箴17:22),有喜樂的心,人就能夠超越生活中的動盪,找到生命中最深沉的安寧。唐朝詩人杜甫在世局動盪的時候,用詩歌的方式道盡了多少人心底的祈願。平安!平安!平安!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一、耶穌所給賜人的平安,遠勝於人所祈願的家宅平安。他復活後所給世界的平安,連接於上主在創世第七天的安息。新約聖經確信耶穌的救贖與復活成就了世界真正的安息,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希3:7-4:11;太11:28-12:8;約5:17 cf.7:23,西2:16;)。所以與耶穌同在,就是安息日。(進深閱讀)

二、耶穌所帶來的平安,克勝了死亡的恐懼。希伯來書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隸的人。」(希2:14-15)。對死亡的恐懼深深地根植在人的意識之中,從亞當、夏娃失去樂園,人類就面對死亡與虚空的威脅。無論長生久視不死的努力,或者是四大旨空的佛法,都想方設法撫平存在的焦慮,而復活信仰告訴我們,人為克服死亡的一切努力終究有限,但是復活之主所帶來的應許是生命的千古保障
三、耶穌帶來的平安,是生命的喜悅。門徒見證復活的基督與接受聖靈的氣息,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體兩面。保羅說聖靈的代禱是無言無語的嘆息。(羅8:26),他在另一處也說聖靈是在生命中結出果實的聖靈上帝。所結出的果實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九個方面可簡約分類為美德的本質,關係的美德及個人的品格。追求生命的美德,帶來生活的平靜與安穩。

四、平安之主,驅除疑惑:多馬是教會歷史中的經典人物。他後來前往敘利亞和印度宣教,所創立的聖多馬教會至今依然活躍在西亞洲和南印度喀拉拉省。多馬是一個實在的人,他開始並不相信耶穌的復活。他注重人生的經驗,所以他說除非我看見了耶穌雙手的釘痕,用手指探入耶穌的旁傷口,他決不相信復活這件事。耶穌與多馬的相遇帶著歷史的神秘。其中有七日的等待、也邀請多馬手探耶穌的肋旁釘痕。然而最重要的是多馬與平安的主相遇,讓他徹底地扭轉了懷疑的心態。懷疑是靈性成長中的絆腳石,特別是啓蒙運動以來,以懷疑的態度檢視世界,彷彿是天經地義。但是耶穌說「不要疑惑,總要信。」在疑惑中,將心靈目光轉向耶穌,就能夠經歷到耶穌基督的聖靈對人心極深的安慰與引導。
五、與世界分享復活盼望與喜樂:彌賽亞帶給世界的好消息就是「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錀匙。」(啓1:17-18) 復活期五十天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身份象徴著復活的耶穌在世界的臨在。我們分有這復活生命的性情,我們肩負著向世界分享這復活的生命的使命。


4/04/2013

合一不是一統天下

基督徒的合一運動走過了一百年。從1910年愛丁堡宣教大會起步,直到廿一世紀以洛桑世界福音議會、普世基督教協進會、羅馬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等世界組織所作推動的各種工作,合一運動累積了大量的文獻、作了不少促進教會及宗派對談與復和的工作,而基督徒合一見證的意識也慢慢在教會生活中萌芽生長。不過,人類的生活,總是以辯證的方式向前發展。在追求合一的旅程中,也有許多態度堅決的反對者 (ICCCLCMS, 部份東方教會等等),他們對合一運動中的一些神學觀點、或教制的歷史缺失,嚴詞指控,甚至割席絕交,另起爐灶。這正好告訴我們,追求基督徒群體的復和,要有點現實感,不能夠太過理想主義,以為追求基督徒之間的和好是天經地義,人人都會給你掌聲,而自我的反省與批判也是很重要,否則,文件是越出越多,合一之路越來越遠。
羅馬教會的神學家卡司帕主教在2002年曾經指出,合一的目的並非要一統普世教會,而是促進不同宗派教會間的矛盾因素轉化為互補元素。這是很有見地的一種思想,值得我們反覆思考。卡司帕指出促進教會互補的六個要點:

一、將自己最好的經驗與方法互相分享
二、在基層教會中推動教會經驗的分享
三、進一步思考交流教會的本質和她存在的目的
四、在教會的主教制度與議會制度之間尋找突破口
五、宗派內部需要有相關的教育與內省。
六、合一即然是聖靈的恩賜,因此應該譲將合一引導向靈性的造就 (按此)

其實瑞典的榮休主教Jonas Jonsson有一次也對我說,普世基督徒合一見證的未來,只能夠回到靈性的更新之中。因此,合一運動的再出發,是關乎靈性交流與成長的運動。
他所說的話,也是我心之所感。談到教制是關於傳統、教會權力及治理等問題,談婦女按牧涉及聖經解釋學的爭議,談避孕或同性戀婚姻是關乎性倫理、生物倫理的問題。在多極的世界中,要在議題上達到共識,實在非常困難。反而在基層的教會生活中,多一些的認識,多一些的分享,一起研習聖經,共同唱詩頌讚,讓基督徒的合一見證變得具體與紥實。當然,我不是說教會領袖和神學家不需要商談重大的信仰共識,只是過去六十年在會談中談得也夠多的了,是時候回到會眾與教區裏,呼吸聖靈的氣息了。我想這就是為甚麼在法國的泰澤村吸引許多年青人前往的原因。

4/03/2013

信仰㝷求共融 (Faith Seeking Communion)


基督教的合一從古到今都是蓽路藍縷。無論是初期教會保羅與巴拿巴之爭,羅馬天主教與拜占庭教會的在第十世紀分裂,到第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所引發的大分裂及三十年宗教戰爭,咒詛、惡言、仇恨與暴力一次又一次地抽打著耶穌基督在歷史中的身體。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刑具,依然深深地折磨著耶穌基督流血的身體,共融的新天新地,還在遙遠在將來。
我們意圖獨家代理真理的欲望,勝過了追求同心合意的共融與人類友情連結的嚮往,三萬六千多種基督教派,讓新約聖經中對基督身體的合一,成為矌野的呼喊,使徒約翰對愛的群體的教導,襯托教會歷史的發展,仿佛成了耶利米先知的淚眼。我們是亞當、夏娃人類始袓的後裔,我們也是該隱的子孫:我們擅長互相敵視,互相攻擊,彼此撕殺。
今天閱讀福音派與天主教對話的文献,期間聽到到香港教會著名的教牧吳主光的批判葛培理牧師的麻辣言論,心中嘆息。吳先生的對基督徒合一的怒言不是始於今日了,但是海內外教會,他的擁護者依然甚多,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盼望有心人告知答案。不過相對教會歷史中許多為教義爭論引發的血腥的衝突,宗教裁判所,過去五百年教派之間互相的咒罵之言,吳先生的言辭只能算是鴉鳴鵲噪而已。在烏雲漫天的日子,我們要看黑雲邊際的銀線,在那裏,可以聽見雲上太陽之歌。
我不能說基督宗教所有的合一努力都是價值連城的,追求復和的旅程有時候或許會迷途、甚至犯下無知及傲慢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宣認那位至聖者,即聖父上帝、聖子上帝及聖靈上帝是聖三共融的上帝,祂也是那位呼召人走出一孔之見,推動整體教會之共融及人類世界的和平的上帝。聖靈更是那位仁愛、和平、善良,賜予人生命氣息與喜樂的基督之靈。
追求教會共融的基督門徒,也許要承擔一些受人誤解、排擠、輕視、冷漠以對、謾罵或者咒詛之苦,但是相比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點心性之苦,還真是煉淨生命的苦口良藥呢。

4/02/2013

為了我那分離的弟兄方濟祈禱……

Pope當新教宗走馬上任的時候,他同時也要繼承全球教會的爛攤子。內部醜聞和數不盡的外部問題都給天主教會的活力帶來了極大的風險。不管教宗的繼任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對全球21億不同教派的基督徒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影響遠超過蝴蝶效應。羅馬不是拉斯維加斯——在羅馬發生的事情,不會局限在梵蒂岡的圍牆之內。全球化的影響使得天主教與東正教、主流新教徒、福音派之間橫亙的城牆早已被腐蝕。
世界福音派聯盟球全大使布賴恩·斯蒂勒,最近在博客上寫道天主教與福音派的關係。他稱,在過去近500年來的時間中,兩派的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如此親密友好。
梵蒂岡內部和天主教會的內部的挑戰是相似的。每位基督徒都渴望它們的機構變得健康。蘇格蘭紅衣主教Keith O'Brien和洛杉磯紅衣主教Roger Mahony是最近兩位面臨指控的天主教領導人。好幾位神父宣稱Keith對他們有不當行為,尤其跟性相關。法院的文件顯示,羅格重新調整了神父的教區,使這些人免於被起訴,他所包庇的這些神父之前被報導有性虐待的行為。此外,洗黑錢的醜聞玷污了梵蒂岡正直的好名聲。這些所謂的醜聞把人們重新拉回到了天主教領導核心層的內鬥和黨派之爭。
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抨擊這些被醜聞弄得焦頭爛額的製度。畢竟,新教徒對金錢、性和權力的誘惑也是非常熟悉。我們只是想幫助所有的基督徒明白。一個健康的致力於福音廣傳的天主教機構將大大造福於所有以耶穌基督為事業的教會。
一個更健康的教宗和羅馬天主教會,究竟會有什麼益處呢?
以離世的約翰保羅二世教宗以及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他們對教導人都有非凡的理念。他們擁護過聖潔的生活,反對墮胎和安樂死。他們常常發言反對現實主義的腐蝕。他們曾召集基督徒和穆斯林,以及正在戰爭的兩國的領導人進行緊急對話協商。他們鼓勵天主教和新教在稱義、教會的權威、以及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認識等方面進行持續的神學對話。
很少有基督教機構能夠像天主教會那樣在醫療、教育、慈善事業中如此廣泛和深入地觸及到世界上的窮人。天主教會​​是世界最大的醫療提供者,經營著全世界26%的醫療機構。它們經營著美國最大的私人網絡學校-K12,為兩百多萬名學生提供服務。但是日益缺乏資源使得經費緊張的學校、醫院和事工部門面臨著關門的危險。這樣的現實為天主教和新教之間進行合作提供了新的篇章。我們也相信教宗也會支持這樣的合作。
天主教和新教的關係比以前有所緩和。比如梵蒂岡已經把它們的觸角伸到已經從國教中退出去的保守的聖公會,承認他們的安立甘宗的身份,並與他們進行懇談。德國信義宗方面也有相似的發展計劃。當然,雙方在這個時代的競爭也還沒有結束。在擁有最多的天主教人口的國家巴西,局勢仍舊緊張,成千上百萬的原​​天主教徒湧入到了福音派的禮拜中。這是歷史性的,而且證據顯示這種狀態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關係,無論是草根還是高層之間,都必須建立在相互的承諾上:忠於聖經,承認基督贖罪的功效、個人救贖轉變的需要、在社會行動和佈道中廣傳福音。考慮到二十一世紀巨大的屬靈和社會的挑戰,天主教和新教之間找到加強合作的契機變得至為重要。
讓新教一起增強這樣的使命不是見容易的事情。新教裡面有太多爭吵的聲音。不管我們新教徒承認不承認,羅馬教宗可以影響各個教派的基督徒在基督的事業更加用心的工作。有時候是合作(包括跟天主教的合作),有時候則是在自己的神學傳統中。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非天主教徒為教宗虔誠祈禱的原因。
二十一世紀面臨那麼多的挑戰。對新教和天主教來說如何更好地合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非天主教信徒願意為教宗禱告的原因。原文按「今日基督教」